|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张中华(左二)走进少数民族学生中间,参与“民族文化月”系列活动。
【开栏的话】
各族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往开来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民族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做?本报特开专栏,呈现各地各高校的经验做法。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尼加提·艾买提创立的“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获得多项殊荣。该服务队先后吸收1200余名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已成为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志愿服务组织。
像尼加提·艾买提这样的优秀少数民族学子,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不在少数。作为一所非民族类高校,该校在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创造环境、注入动力。近年来,学校招收的25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志愿之星、道德典范、团学骨干、创业先锋、文体“明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团结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把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扛在肩上的责任。”该校党委书记张中华如是说。
让价值认同的种子生根发芽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实际,该校通过党团组织、志愿服务等平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信念和群体意识。
“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是少数民族学生团体中的先锋队,要尽可能地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到党团组织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带头作用。”该校党委副书记王文贵说。
2012年至今,该校共发展了631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日前举行的该校第六次学生代表大会上,白族学生杨涛当选为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在今年学生干部换届中,共有包括维吾尔、彝、白等19个民族成分的49位少数民族学生,经自主报名、竞聘选举,在校级组织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在思想引领、服务同学的战线上贡献青春与力量。
如果说党团活动让各族同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那么,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则为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厚植了文化土壤。
今年4月,一个名叫“我身边的民族兄弟姐妹”小故事、微视频征集活动,吸引了学校近千名各族学生参与。在大家上传的作品中,有讲述与少数民族室友之间生活趣事的,有拍摄分享民族地区家乡美景的,也有点评推荐学校清真食堂中特色风味小吃的……
这是该校第三届“民族文化月”的系列活动之一。民族文化月期间,开展了“我身边的民族兄弟姐妹”小故事、微视频征集活动、“最炫民族风”主题摄影大赛、“行在丝路”民族文化节巡展、优秀民族学生经验分享会、民族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
从2014年起,该校每年举办“民族文化月”系列活动,展示各民族特色文化。张中华每年都会走进学生中间,品尝学生们亲手做的民族特色美食,体验民族传统服饰和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联欢。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流融合,让各民族学生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情感的共鸣,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交融。”张中华说。
关心关爱,增进情感认同
该校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困难、学习就业压力,以及心理困惑等各种问题,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我们学校的清真食堂宽敞明净,饭菜可口。每到周末,连周边一些学校的同学都专门过来蹭饭吃。”提起学校的清真餐厅,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研究生木拉提·依不拉音木江很自豪。
为了让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同学放心地吃好一日三餐,学校不仅将清真餐厅定义为非盈利餐厅,还每年投入数十万对食堂进行改造升级。
“让同学们吃得放心、实惠,才能安心学习生活。这个工作,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陈明语气坚定地说。
2013年,该校学代会(研代会)专门委员会成立民族学生事务委员会,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权益维护和意见征集。这在全国高校团学工作是一大创举。
“民委会有来自维吾尔、藏、蒙古、回、哈萨克等民族的13名成员。他们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学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是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连心桥。”校团委书记陈狮说。
民委会自成立以来,共收集各民族学生提案200多份。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传统节日提供补助、清真食堂增加早餐等提案,均被学校采纳。
该校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实际,因材施教进行学业帮扶。
学校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单独分级、分班教学。专业课由学生所在学院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并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专门辅导。这种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成效显著,2015年在1070名获得奖学金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新疆、西藏籍就有130余人。
该校还鼓励各学院开展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学习,每年为少数民族学生保留1到2个硕士研究生推免名额。
“作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学业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基础弱、困难多。学校的各种帮扶让我们快速成长。”学校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木拉提如是说。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关心关爱绝不能是‘两张皮’。只有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的帮扶,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寻得最大公约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小落细。”校党委副书记王文贵说。
民族之花,绽放西部和基层
该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鼓励和支持民族学生投身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一朵朵民族之花在校园、在西部、在基层缤纷绽放。
彝族小伙子蒋富安毕业后回到凉山服务基层,担任四川省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驻村第一书记。今年8月22日,他因连续加班,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6岁。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希望!他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值得我辈学习。”蒋富安的优秀事迹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多年来,该校每年都有少数民族学子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有大批少数民族学子选择去西部去基层就业。白族小伙子去西藏做援藏法官,新疆学子去湖北咸宁做基层团干部,他们爱岗敬业,在各个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
一批少数民族学生还投身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军之中。该校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维吾尔族学生于苏甫江·玉山,便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大三时,因为考驾照的经历,于苏甫江·玉山产生了创业想法。他和两位合伙人搭建了一个“互联网+学车”平台。今年4月,在校团委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注册成立了武汉伯乐学车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学校创业科技空间。公司成立以来,共招收了160多名学员,营业额达32万元。公司不仅为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兼职岗位,还将公司每个月收入的5%捐赠给“尼加提·雪莲花育苗助学金计划”基金。
“无论是创新创业还是志愿服务,都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对接,使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品格、外化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校长杨灿明说。
来源:中国民族报
排版:何金英 |
|